课程名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
Cultural Studies in Everyday Life
课程所属模块: 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原模块:文学与艺术)
主讲教师:罗小茗 职称:讲师
所在院系:文学院 联系电邮:manmandu@163.com
|

|
一、 教师简介: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当代文化、都市研究和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有:《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科书事件》(2009),《想象国家的方式:从热播的国产电视剧谈起》(2010),《社会转型中的课程改革》(2011);著作《形式的独奏: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个案的课程改革研究》(2012) 。
教学与科研成果:
1、《"社会生活"的障眼法——来自课程改革的思考》,《热风学术》第四期,2010年8月。
2、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25, Issue 1 January 2011 : 42 – 54.
3、《当代都市青年的齐家生活》,《文化交涉中的划时代与新创造——纵观历史世界与现代所引发的思考》,国际会议论文集(日文),2011年3月
4、《形式的独奏: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个案的课程改革研究》(专著),上海书店,2012.5。
5、《制造"国民":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主编),上海书店,2011.8。
二、课程目标:
知识生产、消费社会以及市场等概念,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充分思考,不仅有助于认识大学生活,也将有助于对未来的思考未来。本课程从当代文化生产的若干关键词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的热情,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一套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分析性的视野,获取对已经无处不在的文化问题的自觉。
三、课程简介:
当代生活和文化问题;上大学:生产还是消费?;大学中的知识生产: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的分析;消费社会:《天降美食》为何成了灾难?;谁是"大众";"劳动"vs."工作";"市场"看不见吗?;社会公正与社会平等:我们的《2012》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安排及内容
|
学时
|
1. 当代生活和文化问题:
l 作为问题的当代生活
l 何谓"现代"
|
2
|
2. 上大学:消费还是生产
l 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学改革
l 上大学:消费还是生产?
|
2
|
3. 大学中的知识生产: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的分析
l 现代知识生产的变迁
l 知识生产与文化经济
|
2
|
4.消费社会(一)
l 《天降美食》为何成了灾难?
l 什么是消费社会?
|
2
|
5.消费社会(二)
l 时尚的意义:区隔
l 生活方式可选择吗?
|
2
|
6.谁是"大众"?
l 《让子弹飞》中的"大众"
l 加塞特的大众观
|
2
|
7."劳动"vs."工作"
l 《钢的琴》vs.《杜拉拉升职记》
l 现代社会中的劳动观念
|
2
|
8."市场"看不见吗?
l 哈佛经济系学生的反思
l 日常生活中的"市场"和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
|
2
|
9.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
l 我们的《2012》?
l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公正
|
2
|
10.自由讨论
|
2
|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自编
六、课外学习要求:
认真阅读相关材料,积极思考和关键词相关的问题。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出勤、随堂测试、平时作业
期末考核: 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