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1100L008植物与PM2.5

创建日期 2015-04-20 黄欢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课程名称:植物与PM2.5                   
Vegetation and PM2.5
课程所属模块: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主讲教师汪午                            职称研究员 
所在院系:环化学院                      联系电邮wangwu@staff.shu.edu.cn
                                                                                    

一、 教师简介:
主要从事二次有机气溶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过程、化合物分子的结构鉴定、形成机理,以及使用同位素手段进行来源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分布及其转化;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及其机理研究;大气颗粒物的组成及分布特征;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早期效应等。
教学与科研成果:
发表SCI、EI论文27篇,一区论文10篇,引用次数超过200次。代表性5篇为:
Wu Wang*, Liang Jing, Jie Zhan, Bing Wang, Dong Ping Zhang, Hong Wei Zhang, De Qing Wang, Yan Yang, Jing Zhao, Yan Feng Sun, Xin Hui Bi, Xin Tong Wang, Jia Liang Feng. 
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ollution during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2010.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 doi:10.1016/j.atmosenv.2014.02.031. 一区,IF:3.06
Wu Wang, Yoshiteru Iinuma, Ariane Kahnt, Oxana Ryabtsova, Anke Mutzel, Reinhilde Vermeylen, Pieter Van der Veken, Willy Maenhaut, Hartmut Herrmann and Magda Claeys. 
Form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marker compounds from the photooxidation of isoprene-derived alkene diols under low-NOx conditions. Faraday Discussion, 2013, 
165: 261–272. 一区,IF:5
Wu Wang, Mohammad Safi Shalamzari, Willy Maenhaut and Magda Claeys. Ion-pair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negative 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improved analysis of polar isoprene related organosulfates.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2013, 27: 1585–1589. 二区,IF:2.6
Qiang Li, Wu Wang*, Hongwei Zhang, Yangjun Wang, Wang Bing, Li Li, Huaijian Li, Y Bangjin Wang, Jie Zhan, Mei Wu, Xinhui Bi. Development of a 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method for 2-methyltetrols, biomarkers for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from atmospheric isopren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82: 6764–6769. 一区,IF:5.9
 Wu Wang*, Minghong Wu, Li Li, Ting Zhang, Xiande Liu, Jialiang Feng, Huaijian Li, Yangjun Wang, Guoying Sheng, Magda Claeys and Jiamo Fu. Polar organic tracers in PM2.5 
aerosols from forests in eastern China.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8, 8: 7507–7518. 一区,IF: 5.5
 
以项目主持人,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基金。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作大会发言共6次。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给同学们介绍有关PM2.5的科普知识,让大家了解植物源大气细颗粒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空气,激发年青人对大气科学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探索该领域的科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课程简介:
1. 教学专题(一):空气的形成、演化,及其氧化性
2. 教学专题(二):植被的生长与分布
3. 教学专题(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4. 研讨专题(1):主题研讨--我所了解的空气
5. 教学专题(四):PM2.5初探
6. 教学专题(五):大气颗粒物的光化学过程
7. 教学专题(六):植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
8  研讨专题(2):主题研讨--如何看待PM2.5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及安排
应体现主题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要求和教学环节安排等
学时
1. 教学专题(一):空气的形成、演化,及其氧化性
教学重点:简述大气的形成、大气中的氧化性物种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2
2. 教学专题(二):植被的生长与分布 
教学重点:地球植被的生长、演化,对大气层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学生分组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
2
3. 教学专题(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种类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学生分组讨论并形成研究报告
2
4. 研讨专题(1):主题研讨--我所知道的空气
教学安排:课堂集中分组研讨(以小组为单位)
学习要求:将课外学习成果在课堂演示,计入平时成绩
4
5. 教学专题(四):PM2.5初探
教学重点:大气气溶胶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2
6. 教学专题(五):大气颗粒物的光化学过程
教学重点:重点介绍一次气溶胶、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过程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学生分组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
2
7. 教学专题(六):植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
教学重点:植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种类与特点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学生分组讨论(课外)并形成研究报告
2
8. 研讨专题(2):主题研讨—如何看待PM2.5
教学安排:课堂集中分组研讨(以小组为单位)
学习要求:将课外学习成果在课堂演示,计入平时成绩
4
说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详细体现在课程教学进度表中,作为教学档案完善的一部分。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1) 环境有机化学,瑞恩.施瓦茨巴赫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2) Blue hazes in the atmosphere, F. W. Went, Nature ,187, 641 (1960)
(3) 自编讲义或教案
六、课外学习要求:
1. 课外学习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相应的主题合作完成调研,并能通过调研和课外自学等形式,重点对小组选择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合作完成一份专题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
2. 课外学习内容
选择相应的专题开展调研,期中完成一次针对PM2.5的调研报告,期末完成相应专题研究报告,计入课程考核成绩
3. 组织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每若干小组设置导师或联络人
时间安排
调研报告第六周前完成;研究报告期末完成(以小组为单位)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作业、随堂测试、课堂研讨、观点宣讲、出勤
课外学习考核:课外自学报告、调研报告、读书笔记、专题调研、项目实践报告、
期末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调研报告、项目/实践报告

上一条:0100L005海洋科学
下一条:0400L001生态智慧与绿色生活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