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1200L01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科院

创建日期 2012-06-27 丰祥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课程名称: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Microorganisms and human health
 
课程所属模块: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原模块: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
 
主讲教师:牛莉莉                             职称:讲师
 
所在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llniu@shu.edu.cn

 

一、 教师简介

牛莉莉,女,山东莱州人。20081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学专业,主要从事能源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校级创新项目和上海市优青项目各一项。与许政暟教授共同指导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主讲生科院的专业课《酶工程》、《药物微生物技术》和《环境资源微生物技术》、公共基础课《生命科学导论》及通识课《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教学与科研成果:

[1] Niu, L., Song, L. and Dong, X*. 2008. Proteinoborus ethanoligenes gen. nov., sp. nov., a novel protein-utilizing anaerobic bacterium.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08, 58(Pt11)12-16.

[2] Niu L., Wu C. and Dong X* .Description of Spirochaeta saccharolytica sp. nov., an anaerobic hydrogen-producing bacteriu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ass Energy Technologies 2008

[3] Niu L., Song L., Liu X. and Dong X*. Tepidimicrobium xylanilyticum sp. nov., a novel anaerobic xylanolytic bacterium.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09, 59(Pt11): 2698-2701.

[4] Chen S., Niu L., and Zhang Y. Saccharofermentans acetigenes gen. nov., sp. nov., a novel anaerob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sludge treating brewery wastewater.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0, 60(Pt12): 2735-2738.

[5] 马中良,李平,牛莉莉,吴靖冬.微生物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初探。微生物学报,20093612):1925~27.

 

二、课程目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的微生物综合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健康常识与微生物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探索微生物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掌握常见的疾病等的产生的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对自身的健康起到一定的指导。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重点阐述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主要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微生物及其制品对人类主要疾病的防治作用;微生物类食品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等内容。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安排及内容

学时

绪论

第一章 微生物与健康

1)微生物的残忍性
2
)人类和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历史

3)与传染病斗争的新技术

3

第二章 微生物的家族

1)微生物的种类与结构

2)动手培养微生物

3)消毒与灭菌

3

第三章 人体微生物

1)正常微生物菌群
2
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健康  

3)微生态制剂

4

第四章 人类健康的恶魔

1)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2)生物武器

4

第五章 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1) 人类的免疫防御

2) 科学使用抗生素

3)疫苗

6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三版。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卢金星主编的《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英文版教材PescottMicrobiology》第五版。

.微生物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初探。微生物学报,20093612):1925~27.

 

六、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指定参考书

浏览指定网站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出勤、附加分

       期末考核:考试、课外作业

  

上一条:1200L004 生命伦理学-生科院
下一条:0700L601 通往科学研究之路-通信院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