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
申亮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的理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上海大学的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提出的,这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体育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刻的挖掘。本文对教育和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进行阐释,总结了上海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认为我校的体育与通识教育改革的结合过程中必须重视挖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
关键词:通识教育;体育;体育协会;人文精神;理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逻辑起点,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我校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提出的,它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特性。本文在分析"人文精神"理念在通识教育和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结合我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了体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更好地促进我校通识教育的改革。
一、"人文精神"理念在通识教育和体育中的作用
何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讲,就是 "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要考虑人的情感。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是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教育就是育人,就是要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亦即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
[1]
从教育的目的看,通识教育是要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理想,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
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这种"自由教育"最初是指一种少数自由人才能享有的教育,它不关心实用的目的,注重心灵的陶冶,追求身心和谐。
[2] 而"自由教育"的理念则是旨在使受教育者能在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得到协调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研究古代文化时发现了古希腊体育的丰富遗产,如荷马史诗中的体育故事、葬礼运动会、雅典的体操学校、运动场、体操馆、泛希腊运动会、斯巴达五项竞技等。而雅典体育精神注重身心协调发展,讲究匀称而健美的体型,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优美的技术动作则更是获得了人文主义者们的极大的赞许和憧憬。此外,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批判了"灵肉二元论"和中世纪教会学校"重灵魂、轻体育"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主义者根据对人和教育的新认识,提出青少年是成长和发展的新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教育对象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才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勇敢进取精神。
[3]为此,他们要求增加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全面发展。
伴随着西方近代工业化和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现代体育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上流社会向民间逐渐再走进学校,走向普及的渐进过程。体育教育也逐渐被接纳为现代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英国为例,户外运动也成为英国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秉承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育运动全方面的教育作用得到了特别重视。学校教育者们发现,各种运动队作为特殊的社会小单位,其成员的内部关系也自觉遵守着按他们比赛规则确定的"诚实游戏"原则。这种通过体育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和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其实是与之前的"自由教育"和之后的"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二、我校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发掘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
通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特别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它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传统的熏陶。而无论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需要的体育,还是作为一种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体育教育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学体育,俗称"公共体育",其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大学体育学习内容不应只是单纯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有生命感悟、社会认知、道德情操、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体验和习得。在耶鲁
2010年体育年鉴的首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耶鲁认为课堂学习绝不是通识教育的全部",在耶鲁看来,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有两个,一是学术修养,二是道德修养,前者注重发展知识学习能力,后者注重培养健康的社会人格。[4] 而体育运动无论是在发展学习能力还是在培养社会人格方面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要真正走向"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不仅要反映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上(选课、选时间、选老师),更应体现在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社会化、人格的塑造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的促进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在体育课上要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要能善于利用多种体育课外活动引导、拓展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能体现教育过程的人文主义价值。以我指导的上海大学武术社团为例。在认真分析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理念价值和通识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我将学生武术社团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尝试突破武术社团限于训练、比赛和表演的传统模式,把武术社团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社团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来看待(见图1)。将这些活动的举办将有效地达到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科学研究等能力的提高。
图一.通识教育改革下的上海大学武术社团机构与社团活动内容设置
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特点,要循循善诱,使体育课和体育社团活动真正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体育教育应积极适应通识教育,要培养能适应团队协作、懂得相互谦让,又能促进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2009年末,我校武术社团尝试了将武术与民乐结合和创编舞台剧。并先后于2009年、2010年在新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笑傲江湖之辟邪剑谱》和《天龙八部》的联合专场演出。2012年,校武术社团与笛箫社联合编创的大型武侠音乐剧《太极琴侠》广受欢迎。在舞台剧的创编过程中,我们坚持主旋律正确的前提下,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设计符合自己认识和理解人物角色,去诠释自己对武术的"侠文化"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解。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促进了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也是通识教育应包涵的范围,而这种形式的教育远远超过了体育课。
此外,我们还尝试通过用平面媒体的形式探索体育教育改革和武术文化的传播形式。2011年末我们试办了《上大武术》简报,这也是我校体育类社团第一份报纸。通过办报纸,我们不仅将原有武术技术教学和基本知识的课堂传授进行了延伸,而且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体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定义为:为通识教育体系注入新的知识学习内容,扩大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由选择的范围和权利,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品质,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恪守道德正义等社会规则。
三、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性课潜移默化实现的。体育活动、训练和比赛等则是很好的隐性课程,而且其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体育隐性课程,如以上武术社团的这些活动,并没有高不可攀的教学目标,没有机械的教学模式,没有强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纪律约束,更多的是团队合作氛围和自我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充满兴趣、人性化的、生活化的各类体育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得到感化,受到教育,提高能力,实现全面的发展。因此,我校在通识教育改革应重视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理念的重要作用,挖掘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中应增加体育课程数量和比例,发挥体育隐形课程重要作用,推进我校通识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文精神与教育(周国平入文讲演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45
[2]周森林.试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个误区[EB/OL]. http;//syue. corn/Paper/Education/Higher/20328. html.
[3]谭华.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0.
[4]李志青.通识教育系列:在耶鲁体验高尔夫球一体育运动与通识教育[EB/OL}.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67ee5a7f0100vG4.htm1.
[5]王震,李竹梅.发掘现代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2]试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个误区,http://syue.com/Paper/Education/Higher/204328.html
[3] 谭华,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