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识教育是西方学校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2011年秋季,上海大学开始实行大类招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音乐通识课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笔者通过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调查,从而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音乐课程;调查;思考
一、 上海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
教育家钱伟长曾经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上海大学于2011年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
2011年底,上海大学针对秋季学期开设的168门通识课程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一年级大类学生,共收回问卷4355份。其中对音乐类通识课程的统计数据如下:
|
喜欢该课程的学生比例
|
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比例
|
认为该课程最值得推荐的比例
|
好评度排名
|
舞蹈艺术鉴赏
|
78.35%
|
4.12%
|
31.25%
|
11
|
交响音乐欣赏
|
72.29%
|
2.41%
|
48.57%
|
20
|
西方音乐文化
|
63.22%
|
5.75%
|
21.95%
|
28
|
东方音乐文化
|
72.04%
|
3.23%
|
44.68%
|
23
|
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
|
70.41%
|
3.06%
|
30.61%
|
26
|
戏剧音乐
|
60.2%
|
7.14%
|
24.49%
|
37
|
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喜欢目前的音乐通识课,在对通识课程的评价中,音乐类课程的好评度较高。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不喜欢音乐课,认为课程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为了深入了解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情况,笔者对2011年冬季学期选修音乐通识课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589份,文理工三大类所占比例分别为28.7%、59.8%和11.53%,可见,理工类的学生对于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更高的需求。在调查对象中,59.25%的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其中有10.58%的学生表示在能够深刻理解作品,并产生共鸣; 66.66%的学生认为通过音乐通识课的学习,他们的音乐审美与人文素质得以提升;12.17%的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开发。97.35%的学生认为音乐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52.38%的学生认为受益匪浅。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他们的学习目的基本明确,并对未来的音乐学习充满了渴望。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2.11%的学生对音乐并不感兴趣,选择音乐课只是为了学分; 8.97%的学生认为考试的形式呆板,不能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2.65%的学生认为音乐与学习生活没什么关系,不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音乐通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对于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学生们则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和多样性的可能。除了传统课型以外,4.23%的学生提出增加研讨辩论课,12.6%的学生希望能够参加艺术实践课;教学地点上,学生们希望有专业的视听教室,甚至能够在音乐厅聆听经典作品。同时,学生对未来的音乐学习也有着不同的想法,29.10%的学生需要学科交叉的课程,61.9%的学生希望有音乐技能课,8.99%的学生选择对音乐文化的探究型课程。
二、关于音乐通识课程的几点思考
1、音乐通识课程的建构以文化内涵建设为切入点,以经典音乐作品为素材,在体验中提升审美
各国的音乐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学生通过学习各种风格的音乐,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传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把音乐的文化内涵建设作为切入点,揭示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让学生探索除了音乐本身以外的存在意义。而以经典音乐原著为教学内容,再配以研讨的教学形式,则避免了知识的直接灌输。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感受,形成自己的判读。这虽然未必与已获得的共识完全一致,但是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2、音乐通识课程应弘扬民族文化,体现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
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应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体,音乐思维、审美价值取向逐渐西化。尤其当前各种音乐文化席卷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此次调查中,在喜欢的音乐类型上,有48.15%的学生选择西方古典音乐,50.26%的学生选择当代流行音乐,只有8.46%的学生选择中国民族音乐。这说明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民族音乐是为己任,因而对多数学生来说,接受民族音乐语言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逐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能力及道德观念。这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3、充分发挥普通高校专业多样性的特征,发展以音乐为主导的交叉型、多元化、综合性的音乐通识课程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课程内容上必须体现综合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学艺术等交叉融合;把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内容进行有机渗透。这一指导方案正是对通识教育理念下音乐课程的深刻注解。音乐学习不只是为音乐本身,而是通过音乐学习的感知、理解、表演、分析等活动,联系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4、在音乐通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通识教育的需要
首先,制定大学音乐通识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体现学生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审美体验和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音乐课程的教学性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标准。
其次,加强音乐通识课程的教材建设。通过几轮教学实践,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教材。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精心挑选最基本的具有共通性的内容, 强调音乐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再次,做到教学模式多样化,课程层次清晰化。除传统的讲授课以外,逐步开设讨论课、实践课、独立学习与研究课以及社会实践课等。一年级通识课程主要设计为基础型音乐知识;二年级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于音乐学科探究方式的研究;而三、四年级则在音乐的某一领域进行探索或者某种音乐技能的掌握方面有所突破。这种立体构架的课程结构将会使通识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学生在对知识的融合和音乐综合能力的应用方面得到提高。
最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音乐课不同于数理化,它强调的是音乐体验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的讨论、课后的随感或原创的音乐作品都应作为学生成绩的参考,只凭一纸考卷不足以说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所关注的是音乐体系中最能体现音乐普遍性、最能够引导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当然,音乐教育目标的实施除了依靠切实有效的音乐课程以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以及各类音乐讲座等"隐性"课程也不容忽视。如果艺术是在通识教育中生存和繁荣,他们将需要以合理的方式,以满足当代挑战。
参考文献:
[1]Colby,A. et al. Educating Citizens:Preparing America's Undergraduates for Lives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3:34.
[2]曹莉.西方课程溯源——"七艺"源流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8.(4).
[3]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 Colby,A. et al. Educating Citizens:Preparing America's Undergraduates for Lives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3:34.
[2] 曹莉.西方课程溯源——"七艺"源流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8.10
[3] 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