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魅力核心课 重在引领学生走进学问和思想的殿堂”——核心通识课教师交流(二)暨第八期教师教学沙龙纪实

创建日期 2014-06-03 胡瑕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5月29日下午,教务处组织了第八期教师教学沙龙。来自经管类、理工类的核心通识课负责人及各课程教学团队、相关学院教学院长、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组专家以及部分人文类核心课任课教师等近70人共聚乐乎新楼思源厅,聚焦经管类和理工类核心通识课建设。叶志明副校长、教务处处长王光东等出席。
      叶志明副校长致沙龙开幕词。他首先简单回顾了上周核心课教师交流的情况。他肯定了老师们这段时间的努力,认为已有几门课程大纲设计达到了"大师"级水平。他希望各核心课程组集聚团队力量,拿出"大师级的课程"。接着,叶校长列举了校内一些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个例,谆谆告诫所有核心课教师,应该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走进学问和思想的殿堂。他强调核心课建设绝不仅仅停留在内容上,更应该是思想品质的陶冶和养成,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我们凝练的核心通识课同时也可视为思想政治课,重在提升教师和学生理想的做人做事境界。
      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简单通报了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整思路,介绍了我校通识课程设置的新框架和模块建设目标、通选课课程库的收缩和优化方案。她就经管类和理工类的2个模块13门核心课教学大纲进行了逐项展示,参与沙龙交流的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骨干、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组专家分别对这1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研讨。
      本期沙龙依旧处于喜迎新上大组建20周年的纪念季。教师们拨冗集聚围绕通识教育和核心通识课建设理念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沙龙结束后,多个院系的课程负责人立即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大纲修订工作中。而参与沙龙互动的团队成员也纷纷表示,两期沙龙主题明确,专题研讨带来的头脑风暴,使得大家收获良多。
      本文摘编部分教师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沙龙主要观点
      "跨文化沟通"课程负责人、外语学院副院长庄恩平谈了如何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跨文化思维、跨文化适应与沟通的能力"。他介绍了"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包含了如何学会对异文化的包容性,对不同观点和不同人群的包容性,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与尊重他人,学会适应不同环境,学会与陌生人交流与沟通,学会演讲、学会参与讨论、学会表达不同观点……理学院张金仓结合自己的通识课教学,例举了课堂上启发学生"我的奇思妙想"引发的积极效果。他指出,从思想本身看,核心课要跨越知识本身,从方法、能力上奠定学习基础。他希望学校发挥有教学经验的优质教师资源,做大校内名师通识课品牌。他给"跨文化交流"课程提了建议,希望该课程能跳出外语课原有轨迹,增加理工科学生和人文学科学生不同的思维比照和借鉴,因为这也同样是"跨文化"。音乐学院狄其安教授就"跨文化沟通"课程谈了自己的理解,他建议团队能从宗教文化内涵视角,历史视角看待"跨文化"。他希望,音乐学院的教师能融入到"跨文化"团队,用音乐语言解读"异文化",提升学生多学科理解能力,掌握包容彼此的多种话语。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负责人、经济学院院长沈瑶介绍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他们已调研了国内南京大学、海外的哈佛大学等相关课程教学情况,取长补短。他们遴选了近20个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用问题逐渐引出经济学基本知识,这样便于学生消化吸收。他还介绍了他们课程实践调研等考核要求。理学院王卿文肯定了沈教授用故事形式切入教学内容这一设计思路。他建议本课程能再挖掘经济学与数学的特殊"情缘",列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们用了怎样的数学模型,布置一些"经济与数学的关联点"搜索之类的课外作业。
      "管理思维与方法"团队成员、管理学院费红英,结合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介绍了他们课程的设计理念。他们将管理学理论当成"珍珠",管理学思维当成串线,重点养成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其决策、计划、领导能力。
      "竞争与情报"课程负责人、图情档系副主任吕斌,梳理了中西方知识体系,他从亚里斯多德的真善美范畴说起,阐述了经管类学科所具备的真善美范畴之外的"求胜"文化。他认为马基雅维利冲击了传统西方观念,克劳斯维茨"战争论"则具有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了不同利益集团且具有冲突和竞争。他在梳理开课背景后介绍了课程从竞争角度切入,对中西知识体系进行比较,突出中国古代起对"胜"的研究是有特色的,而对"间"的研究也是有成效的。他希望课程能调适好情报哲学的高深与情报学科的普适性方面的平衡。
      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朱永华点评了四门经管类核心课:"跨文化沟通"团队拓宽人们视野,最好还能关注到人们生活居住的社区文化;"生活中的经济学"团队从小故事中揭示经济学原理和经济规律,建议借鉴电视媒体"头脑风暴",组织辩论赛;"管理思维与方法"团队构建管理思维,建议跨越管理注重挖掘人性在原理中的光辉;"竞争与情报"团队教会学生在竞争中成为赢家,可引入最新最火爆的斯诺登案例。
      当下一模块的9门理工类核心课大纲和一句话理念的展示后,同样引发了与会教师们的精彩研讨。
      "物理学与技术进步"课程负责人张金仓介绍了他们课程的设计思路。叶志明副校长举例称诸如无序到有序的相变也可以在本课程中介绍,展示物理学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探究课程背后的东西,教会学生领悟物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思维方式,展示物理学的对称之美等,突出该学科及其运用在其他方面的不同的科学思维模式。
      "数学探索和发现"课程负责人、数学系系主任王卿文介绍了他们团队依托学校数学科学实践工作站的建课理念。他们设计了"数学是美丽世界的主人"、"数学是信息时代的骄子"、"数学是科学王国的天使"、"轻松体验数学发现之旅"等四大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他还介绍了该课程与国家视频公开课"数学大观"的1+X对接试点进展。
      "化学与社会"课程负责人、理学院丁亚萍感慨,大学教授要学会讲"故事",如何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渗透学科基础知识和教师想要传达的课程理念呢?生活中的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如何解决?教学团队应边教学边调研学生,有的放矢解决学生问题,逐步完善和充实到教案和大纲中。
"生活中的计算思维"课程负责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青将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组合开关"、"信息编码"等专题设计相对应,强调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出发,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的"时空观"、"方法论"等本质,初步形成计算思维模式。他还介绍了课程的四次研讨和期末闭卷考试等要求。
      "现代工业与社会进步"课程教学团队、机自学院副院长王小静从"机"的大平台和"电"的大平台阐述了课程设计思路,她强调该课程实践环节较为扎实,要求学生完成较多的随堂作业。
"信息工程与社会"课程负责人、通信学院副院长彭章友发言,他们学院汇聚了通信学科的部分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参与到课程设计工作中。课程集合了通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等"三网"工程技术发展和应用为主线,分析讨论信息科术发明的社会背景、发动过程及社会影响,,培养学生伴随着发明的观察、思考。他们转换"套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和其他大类学生能等距离同起点接触和感受到信息工程历史与实现、理论与现实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该课程团队成员王国中教授表示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播者,还应该是组织者。秋季学期他将尝试用新媒体微信组织教学,带头用"科技创新管理",倡导课堂师生互动。
      "环境与绿色发展"课程负责人、环化学院丁国际希望能帮助学生养成校园绿色环境观察力,激发学生爱校情感,严肃地思考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教育和情感培育两个维度教学目标。
      "生命的奥秘"课程负责人、生命学院文铁桥希望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与人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庄恩平认为学校应该鼓励人文、经管和理工三类学生跨类修读核心通识课,体验其他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倡导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朱永华认为,核心通识课教师也可以从"失败"的案例入手,揭示失败背后隐含的内容,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辨。
      文学院副院长曾军认为,所有核心课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考虑同时面对三大类学生的选课实际情况,其中尤其注意让文科生听得懂理工类通识课,而不能为了课"不水",就"关"文科学生。他举出社区学院副院长何幼桦在大类例会上讲述大类学生高考分数"归一化"实例,期待教师们能注意找出公式背后的东西,挖掘课程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他归纳了刚才展示的9门理工核心通识课,基本可分为两类一为学科史的脉络,另一种则是类型学的脉络。他建议,老师们共同思考,如何依托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又跳出本学科领域,把课程演绎为思维课或者思想课,用理工学科中特有的名词"临界"、"对称"、"作用力"、"元素"、"动态平衡"等诠释不同的思维特点,给文科学生以非同寻常的启迪。一句话,他希望人文、经管还是理工类核心课能相互交融,将课程理念上升到哲学层次。
      教务处处长王光东认为,应该把握好"通俗化"与"讲故事",通识课不应简单等同于通俗化和讲故事,课程应该具有文化支撑,学科支撑,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的东西找寻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各课程所有教学内容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系,通识课应该与人类发展的"大问题"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既有"通"又有"识"的核心课程。
      最后,叶校长对本期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感谢相关学院以及核心课负责人、团队教师这段时间来付出的辛勤。他先是从辩证的相对性原理角度给核心通识课提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一是题目可以是大的,切入点又可以是小的;二是内容是经典的,讲述是通俗简单的;三是从某学科出发的,却又是普适性的;四是从历史出发的,但对当今是有意义的。叶校长还从认识论原理角度给核心课教师团队提了要求,希望核心课教学团队能把握好从具体出发,但又是抽象的;从一般出发,到特殊或反之;从矛盾的一方出发,到矛盾双方的共有与斗争;从静止的观点出出发,又是运动变化着的;从外因出发,内因是发生变化根本等。(殷晓)

上一条:我校新开通选课“大国方略”受到媒体关注
下一条:“大师•大主题•大受益”——核心通识课教师首场交流暨第七期教师教学沙龙顺利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