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交流·交锋·交融——我校第二期教师教学沙龙成功举办

创建日期 2012-06-08 王伟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2012年6月6日下午,来自各学院的50余位一线教师来到艺术中心多功能厅参加上海大学第二期教师教学沙龙。我校副校长叶志明、宣传部部长陈志宏、教务处处长万旺根、副处长徐学良、顾晓英、党办副主任杨庆峰、考评办副主任辛明军及部分学院领导也来到沙龙现场。
教务处处长万旺根首先欢迎大家参与教师教学沙龙。他说,在宽松氛围下,大家可不必拘束;教师可以面对面跟校、处领导提意见;另外,可跟大家交流一些最新信息,对于大家好的建议,教务处会归纳实施,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万旺根说,大类招生后,我校在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外培养。他以《国内外大学课外培养模式调查》为题,从网上开放课程、小班研讨课、本科生参加科研、海外实习等方面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名校的相关做法。万旺根指出,"对一个学生而言,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
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结合近期对学院的走访,指出,教务处希望教师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及其佐证资料的留存。她鼓励大家在此基础上有个性地开展教学,但必须掌握充分的给分依据。
外语学院董永杰老师认为海外学习、实习十分必要,建议对其学分认定能够更加灵活。董永杰提出了二个问题:教师参加学科竞赛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课外培养的工作量如何考虑?日语专业在一、二年级必须有很强化的训练,为此,是否可突破一、二年级教学计划框架的限制?
社科学院陈蕾老师畅谈了自己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感受,指出我们的教学对学生心灵的激活是不够的。建议多开基本的人文素养课程,加强和改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幸福。希望老师们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突破知识边际,保持开放的心态。希望大学课堂少一些禁锢、教条、框架,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眼中有光"。
理学院陈立群老师认为,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是教学相长,以此可以发现好的苗子。希望能够进一步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同时建立对导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陈立群认为,科学精神最根本是不相信没有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实际上是两种文化,通识课的功能就在于沟通这两种文化,他自己也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尝试去沟通这两种文化。
数码学院马欢春老师指出,部分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带着"隐性的专业意向"来进行一年级的学习。他建议以一年级的通识教育来打破这种"隐性的专业意向",让学生重新认真思考,进而在分流中重新选择专业。希望学校及时将先进教学经验和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制度,从而加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教学改革和探索上的"单打独斗"。他还提出,通识课能否增加课外互动时间?能否有刚性的课外时间?
生命学院许政暟老师表示,对教学改革很激动,但又担心改革时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出来后,又被硬性规定。他呼吁反思我们民族的"急"心态,希望学校极力鼓励老师和学生想出更多花样,希望学校能够给青年教师工作量,使青年教师无后顾之忧地放心开展教学改革。许政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我们应该多重视一点多样性、个性、坚韧不拔的态度!对有的事情,科学还没能力解决,只能等,但相信这些事情最终一定会变成科学问题加以解决。
数码学院初旖老师指出,我们的很多学生缺乏主见,提问时,学生鸦雀无声。老师要崇尚个性的表达,师生互相尊重,不一定是谁说服谁,两个方向和平共处。老师应考虑如何把握自己,巧妙引导,避免自己主见代替学生主见,不要去左右学生观念,不要禁锢学生观念,影响学生的发展。老师应多从学生角度去切入,不加批判,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允许学生从各个方向自由发展。
外语学院庄恩平老师感叹道,教学理念很关键,只有把教学理念理清楚了,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中国学生太缺乏想法了,太缺乏思了,所有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庄恩平说他的理念是:"没有正确的、错误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他以"5C"培养学生去思:confidence(自信心);curiosity(好奇心);critique(思辨);challenge(挑战);communication(沟通)。建议下学期开全英语通识课程。他提出,外语学院在考虑实施本科生二年级末就跟老师做研究。
社区学院何幼桦、体育学院申亮、钱伟长学院李颖洁、机自学院朱方文等老师也先后就基础课教学、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社团、本科生进实验室做研究、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最后,叶校长从三个方面做了总结。一是很有收获。沙龙是一个沟通、讨论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平等交流,他乐意听到一些真实的想法。对大学来说,教学是最根本的事情。但长期以来,却形成了教学可有可无、可重视可不重视的现状,积重难返。要改变这种现状,几天、几年做不成,需要上大几代教师的努力。关于鼓励个性,叶校长说到,我们所处在一个习惯于统一思想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要突破很难很难。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历也留下了很多经验教训,所以他始终在反思,自己的决策有无传统性想法而禁锢事情的发展。但同时,我们要坚持上海大学的一些价值取向,坚守一些教学管理规定,否则教学管理的随意性会导致学生觉得其他的教育都是"0"。二是大类招生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性看待,学会思考、判断,老师也要在教学或管理中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学生服务。三是建议将钱伟长学院改革如何突破作为下期沙龙的主题之一。他希望大家一起来点"头脑风暴",寻找钱伟长学院改革的突破口、切入点。钱伟长学院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有的事情从面上进行暂时不合适,但可以拿到钱伟长学院在点上做,钱伟长学院可以作为大家各种想法的试验场。
叶校长希望大家在沙龙中畅所欲言,想在前面,尤其是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事物。要更多思考基层对教学工作的激活点在哪里?他回顾了我校近年教育教学改革之路的探索历程,指出现在改革之所以初见成效,正是因为体制、机制发生了变化,分流正是激活大类招生改革的机制所在。希望每个专业都要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改造自身。希望每个老师思考自己课程怎么改。相信,随着各位老师的一起努力,上海大学一定会出现一批明星课程和明星老师。
上海大学教务处
2012年6月8日

上一条:“精彩从这里出发”——新通识课推荐暨写给2012级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条:“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顺利举办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