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0400R200 历史三国与游戏三国对话-经济院

创建日期 2014-08-17 胡瑕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课程名称历史三国与游戏三国对话

  Dialogue between the history of Sanguo and the games of Sanguo

 

课程所属模块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原模块:历史与文化)

 

主讲教师赵剑敏                         职称教授 

 

所在院系经济学院                      联系电邮Zjmzhaojianmin123@163.com

 

一、 教师简介

赵剑敏,祖籍江苏无锡,1955年生于上海,历史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竹林七贤研究会学术顾问。长期致力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主讲课程有:《评说三国群英》、《重识三国》、《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于199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学与科研成果:

赵剑敏著述:《大三国》(10卷本)、《盛世魂》、《细说隋唐》、《新编二十五史·五代史》、《竹林七贤》等。《盛世魂》、《竹林七贤》相继在韩国推出韩文版。

《新编二十五史·五代史》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1996-199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三国历史与三国游戏的不同平台,引领学生全面进入三国文化区域,深化学生对三国文化的认识,实现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游戏中汲取历史文化养分,打通看似鸿沟般的代沟,以互动形式使不同文化背景者产生交流的渠道与思维的共鸣,探寻实现中华梦的民族动力。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三国历史与三国游戏的对话形式,阐述文化(包括正史、演义、史诗、别史、诗文、评话、杂剧、京剧、著述、评论、影视等)与游戏等不同文本与载体,通过传统文本与现代程序的接轨,以辨识三国文化建构。具体可由学生讲述三国游戏,展开现场操作,陈述个人见解。引发教师历史链接,追究三国游戏中人物、规则、战略、战术、战阵、智慧、象征、装备、武艺等设计依据,解读三国游戏传承三国历史的文化渊源。彼此寻找两者内在联系,以提高学生文化悟识,从游戏层面走向历史深处。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安排及内容

学时

1. 主题内容:三国历史与三国游戏的对话之意义。教学难点:传统历史文本与现代游戏程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融会贯通。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传统历史文本,学生展示游戏操作程序。

2

2. 主题内容:正史与游戏。教学难点:正史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正史《三国志》,学生展示游戏《三国志系列》。

2

3. 主题内容:演义与游戏。教学难点:演义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演义《三国演义》,学生展示游戏《三国群英传系列》。

2

4. 主题内容:史诗与游戏。教学难点:史诗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史诗《大三国》,学生展示游戏《三国全面战争》。

2

5. 主题内容:别史与游戏。教学难点:别史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别史《华阳国志》,学生展示游戏《傲视三国》。

2

6. 主题内容:元杂剧与游戏。教学难点:元杂剧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学生展示游戏《三国无双》。

2

7. 主题内容:京剧与游戏。教学难点:京剧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京剧《曹操与杨修》,学生展示游戏《热血三国》。

2

8. 主题内容:评话与游戏。教学难点:评话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单田芳《三国演义评话》,学生展示游戏《最三国》。

2

9. 主题内容:影视与游戏。教学难点:影视表现形式与游戏处理模式的隔阂。学习要求:对两者予以串联。教学环节安排:教师解读电视剧《新三国》,学生展示游戏《梦幻三国》。

2

10. 考试

2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教材:赵剑敏《大三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书: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赵剑敏《三国大观·三国群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六、课外学习要求

1.课外学习要求

本着兴趣与自觉进行。

2.课外学习内容

三国历史与三国游戏。

3.组织形式

形成兴趣小组进行研讨。

4.时间安排

每周举行一次或若干次。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作业、随堂测试、观点宣讲课堂研讨出勤

期末考核:小论文、考试

 

 

上一条:1600R408 中国哲学智慧-社科院
下一条:1800R200 建筑艺术-土木系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