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0086R300社会化网络与生活

创建日期 2015-04-20 黄欢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课程名称社会化网络与生活
           Social Networks and Life
课程所属模块: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
主讲教师:王萍                职称:副教授
所在院系:计算机中心      联系电邮:pingwang@shu.edu.cn
                                                                                                 
   
一、教师简介:
王萍,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系统、开放教育资源。近年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两部,教材两部。主持和参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
 
教学与科研成果:
(1) 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大规模虚拟学习社区的模型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
(2) 参与教育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社会媒体的群体知识共建机制研究"。
(3)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3(3):13-19.
(4)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2014(5):88-95.
(5) 移动增强现实型学习资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 CSSCI,2013(12):60-67.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网络形成发展与使用能够分析社会化网络对社会、群体、个人行为心理的影响,理解社会化网络的信息传播和影响力分析。从而引导并帮助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和网络环境中能更好的认识和使用各种社会化网络服务,并能够通过社会化网络的方式更好地进行学习、沟通、协作和自我管理。
 
 
三、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化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主要社会化网络服务与应用;小世界现象、强连接与弱连接等社会化网络的属性分析;社会化网络对人们和社会行为带来的影响,如人们的情绪与生活、群体的智慧、经济与社会等方面;长时间的虚拟网络空间使用对使用者的心理带来的影响;社会化网络中的信息扩散,网络舆情;社会化网络的影响力分析:我们更容易被谁影响?意见领袖的作用等。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及安排
应体现主题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要求和教学环节安排等
学时
总学时:30( 授课:24,课内讨论:6)
30
1. 教学专题(一):从微博、人人网和微信谈起:社会化网络的形成
教学重点:社会化网络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社会化网络的属性分析:小世界现象、强连接与弱连接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3
2. 教学专题(二)从电脑到手机无处不在:丰富的社会化网络服务
教学重点: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网络服务的主要类型、特点分析与应用:微博、微信、人人网、QQ、知乎、标签、博客等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3
3. 教学专题(三)网络化生存:社会化网络对个人行为心理的影响
教学重点:(1)社会化网络与个人日常生活学习与行为习惯;
(2)亲密与孤独:技术影响下的心理与人际关系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6
4. 研讨专题(1):主题研讨—社会和生活中的社会化网络
教学安排:主题研讨(先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学习和讨论完成研讨报告并上传BB平台,将课外学习成果在课堂演示,计入平时成绩)
3
5. 教学专题(大连接时代:社会化网络对群体与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群体的智慧、社会化网络经济社会影响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4
6. 教学专题(五):时尚与舆情:社会化网络中的信息传播
教学重点:口碑传播,网络舆情,社会化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4
7. 教学专题(六)我们更容易被谁影响?社会化网络的影响力分析
教学重点:意见领袖的力量,社会化网络的影响力分析
教学安排:课堂主讲
4
8. 研讨专题(2)观点宣讲—我的社会化网络使用与体会
教学安排:观点宣讲(先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学习和讨论形成宣讲报告并上传BB平台,将课外学习成果在课堂演示,计入平时成绩)
3
说明:学生需在教学专题中任选一个专题或多个专题进行研究,最终形成课程报告(在BB上提供课程报告模版,模板给出一个专题或多个专题的不同要求),计入期末成绩。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以讲课提纲为主。
 
六、课外学习要求:
1. 课外学习要求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次专题研讨前,下载本课程在BB上提供的电子模板,合作完成小组研讨报告,并上传到BB平台。
2. 课外学习内容
(1)根据研讨报告的题目,课外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讨报告。报告按下载的模板填写小组成员完成的工作。
(2)期末完成课程报告,计入考核成绩。
3. 组织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课外自行安排场地时间进行讨论,或利用网络工具(如QQ、BB平台等)。需要在本课程BB上提供的电子模板中填写小组成员名单、讨论的时间、地点以及以何种形式进行。
4. 时间安排
研讨报告研讨课前完成(分2次),课程报告期末完成。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作业、课堂研讨、观点宣讲、出勤
期末考核:课程报告

上一条:0600R300经典与热点刑事案例选读
下一条:0600R300经典与热点刑事案例选读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