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为未来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我校举办第41期教师教学沙龙研讨通识教育

创建日期 2020-04-28 曹园园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2020年4月24日上午,上海大学举办线上教师教学沙龙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聚焦“为未来 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校教育质量评估办主任辛明军、通识类课程负责人及团队、院系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处工作人员等150人与会。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主持会议。“聚焦一流本科教育,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顾晓英与老师们重温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详解学校通识教育理念,介绍了运行近10年来日渐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情况。她“盘点”了通识类课程模块、课程库及开课数据最后,她预告了学校即将举办的“为未来——我与上大通识教育”师生主题征文活动。

2011年以来,上海大学开始全面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校构建了由“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和“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等模块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了240门通选课、56门核心通识课和近400门教授领衔的新生研讨课。

作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高校,上海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通识教育“四个注重”,即注重价值观引领,注重人文、理工、经管和艺术等学科交叉,注重学生学术训练,注重学生经典阅读。学校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本科生四年内做到“三个全覆盖”,即三大领域“核心课程”选修学分全覆盖,“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全覆盖,“美育”课程学分全覆盖。上海大学率先开发“大国方略系列”课程,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开发的“人工智能系列”尔雅慕课得到越来越多国内高校学生修读,线下课程也因内容新、学科融、文理通得到本校学生欢迎,同时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一批长期以来默默耕耘在通识教育战线的名师优课正在涌现。近期,教务处梳理了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以来8年23个学期开课数据、18个学期大类学生评教数据,公布了17门开课频次高、学生评教好、专家考评成绩优良的通选课和核心通识课(按“三大类”和“核心课程”区分)。教务处还邀请设计师为“那些年那些课那些老师”精心设计了荣誉勋章和证书。

那些年 那些课 那些老师:大类学生喜欢的通识课

为进一步厘清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理念,实现疫情期间线上线下通识教育的同效等质,教务处与老师们进行了面对面互动。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副科长邹月亮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给老师们亮了“顶层”方案下的课程需求。他模拟各类型课程供给与学生学分需求的“应然”状态,希望老师们立足自己学科和专业特色,开出面向全校的通识类课程,丰富课程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模块内选课自由。

教务处教学行政科科长徐健负责全校排课选课工作。他列示详细数据,展示课程供给和学生选课需求的“实然”情况,鼓励老师们多开课开小课,激活通识类课程生命力,让课程“开”“建”“减”和“流动”起来,让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课堂风景线。

考评办主任辛明军介绍线上教学以来,校评估办为全校有效考量、评估线上课堂质量开展的系列工作。他爆出数据,即全校上海大学通识类课程的考评得分普遍高于全校均分。他如数家珍,点评了正在线上参加沙龙研讨的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通识课教师,感谢这些老师主动创新,精心构建了严肃又活泼的高质量线上课堂,给疫情中的学生带去了直指人心的温暖。

2012年迄今,相伴通识教育与全人培养,上海大学已举办了41期教师教学沙龙。它已成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践行“三全育人”的良好平台,沟通管理部门与一线教师,有助于管理部门了解需求,回应问题,激发更多的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它也给更多一线教师提供展示机会,显现教师的育人风采和课程的育人魅力。

本期沙龙内容丰富,职能部处线上“亮家底”有助于大家了解学校顶层设计,了解通识教育理念和发展脉络,了解学校课程体系、模块设计和建设思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定位课程,更好地引领学生服务学生。会后,有老师发来感言“感受到差距和压力,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这里列出几位老师的线上沙龙发言。

管理学院刘寅斌副教授,课程“创业人生”“智慧城市与数字化”:

我很荣幸这次又被学生票选为“喜爱课程、喜爱老师”。线上教学是个崭新的事物,教务处、考评办、学院给予教师包容、开放与支持,有效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让老师能够根据自身风格和课程特点,创新开展线上教学。网络教学绝不是线下教学的线上版,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要随之变化,这样的变化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新的可能、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机自学院蓝箭副教授,课程思政领航课程“智慧地球与创新思维”: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追求国际一流标准和打造一流本科的目标是相通的。我参与通识教育已近十年。个人与通识课程共同成长,付出多多,收获满满。作为一个工科老师,我参与课程从1门增长到3门,增长不是数量,而是真正感悟到课程本身质量与内涵的提升。我渴望能用好自己课程的“一亩三分地”,把一批批渴望求知的学生培养成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看到学生能把自己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课程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这是何等的快乐与享受。感谢学校通识教育平台,感谢教务处对通识课程的支持。

理学院丁益民副教授,课程“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

在我们的通识课上,学生可体会到亲自动手实践的真实感。学生可观察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趣味化学变化、还能DIY有纪念意义的化学制品。教学中,我时常惊讶并感动于同学们对社会热点、文明生活中所蕴含化学奥秘的探寻欲望及特有的展现方式。教学相长,我喜欢师生共同发掘生活中的化学之美,从化学实验的视角去观察了解社会生活,并培养学生求真、存疑的科学素养与探究思维能力。

经济学院陆瑜芳副教授,课程思政领航课程“爱情心理密码”:

通识教育已近10年。这是上海大学快速发展近10年,也是老师们锻炼成长的近10年。我有幸全程参与其中,在教与学中投入激情,历练生命,收获经验,成熟人格……这是身为教师最荣幸的历经。

文学院倪兰副教授,“中国手语文化”:

参加每一次沙龙,我都能有学习收获。身为文学院教学院长,我怎样激发院系教师积极性?学院层面如何推动教师在通识教育课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围绕立德树人,打造更多名师优课。(殷晓 曹园园)


上一条:我校又有四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通过评审
下一条:我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组举行第27次例会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