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厦大别敦荣教授作客我校第六期教师教学沙龙

创建日期 2013-12-27 胡瑕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12月25日下午我校举行第六期教师教学沙龙。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别敦荣教授莅临我校作了"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专场讲座。叶志明副校长、教务处处长王光东、副处长徐学良、顾晓英等出席。各学院通识课教师、新进青年教师、教学院长、教学秘书以及部分大一新生共计150余人参与了本次沙龙。沙龙由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主持。
讲演开始前,叶校长介绍了别敦荣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造诣,对他拨冗来上大表示衷心感谢。热烈的掌声中,别敦荣教授走向演讲台。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积累与研究,从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通识教育的基本范畴、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等三个大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有条理的讲演。
别敦荣教授首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启发听众思考:通识教育是否每个人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需要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能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别教授指出,是否实施通识教育要看一个大学的目标定位。他列举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阐释了其改革历经的三个阶段。通识教育方案伴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别教授引用诸多海外著名高校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我校从2011年全面实行大类招生及通识教育改革。经过两年的探索和积累,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切身感受。别教授的讲座刚一收尾,立刻"引爆"了全场。经济学院尹应凯、陈秋玲,机自学院蓝箭、阚树林,理学院姜颖,悉尼工商学院胡笑寒,音乐学院狄其安,通信学院彭章友等老师、社区学院文基班学生汪博涛分别就通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教学方法、慕课对通识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向别教授提问。
"通识教育以通为范畴,不是以知为范畴"、"中国大学整体学习方式上要有变化,要从每个教师、每门课、每个领域开始"、"慕课在短时期内不能取代大学,校园式的高校教育依旧有生命力"、"智慧碰撞的课不是信息流,课堂教学智慧的领域是慕课不能取代的"……别教授的精彩解答给了大家深深的启发。
天色已晚,沙龙现场交流互动不断,主持人无奈"强硬"宣布沙龙告一段落。两个半小时的面对面,增进了上大师生对境内外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的了解,也促进了师生对我校全面实施两年多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认同,也有利于推进我校师生深入思考通识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参与沙龙活动的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文基班大一学生张智认为学生应该有参与到教学设计和反馈总结甚至研讨环节的权利和机会。她感触最深的,便是别教授反复提到的在通识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针对别教授的"好的老师或许不在于自己讲得有多好,而在于能让学生学得有多好"观点,张智同学有意识地结合了自己大一第一学期通识课学习,梳理了自己积极参与后获得的收获,诸如从新闻课陶建杰老师身上看到了新闻人的责任和敏感,从社会学课顾骏老师身上感受到了社会学人的严谨和思辨……
沙龙互动结束了,但是行走在通识教育道路上的我校师生对于通识教育教与学的思考和讨论还在继续……

上一条:关于切实加强冬季学期大类课程教学管理的通知(教务处【2014】1号)
下一条:教务处和管理学院商讨后三年人才培养方案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