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建筑的力学之美
Mechanics Beauty of Building
课程所属模块: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原模块:科技创新与科学方法)
主讲教师:朱杰江 职称:教授
所在院系:土木系 联系电邮:zhujjt@shu.edu.cn
一、 教师简介:
朱杰江(男),教授、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结构工程。研究领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和结构优化研究。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土建工程改造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会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会员,《结构工程师》编委。
曾获江苏省常州市建委授予的"常州市建委系统新长征突击手"(1991)、"上海市育才奖"(200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参与)。
教学与科研成果:
主持了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1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弹塑性耐震性能及制震装置作用的研究"、上海市教委教育发展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崇明生态人居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子课题研究-生态建筑结构优化研究。参与了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厦弹塑性分析研究。负责主持了大型横向科研项目《结构优化研究》20项、桩-土-基础共同作用研究项目4项。
主讲了9门本科生课程(包括基础工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地基处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制图、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建筑的力学之美)和4门研究生课程(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结构优化、工程结构抗震)。每年指导6-10人本科生毕业设计。
二、课程目标:
掌握建筑力学之美的确切含义,了解建筑的稳定、技术合理等因素对建筑物视觉效果的影响。初步具备材料和结构的建筑美学观,学会分析中外建筑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简介:
介绍建筑力学之美的基本概念,阐述建筑仿生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从古代到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系统而简明地讲解采用建筑材料丰富的造型艺术表现力,探求结构形式与空间造型和建筑形象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结构外露部分的观赏来领悟建筑力学之美的艺术感受。启发学生对未来建筑造型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安排及内容
|
学时
|
1. 绪论
|
2
|
2. 建筑仿生学原理
|
4
|
3. 从古代到现代的经典建筑技术美学分析
|
2
|
4. 建筑材料丰富的造型艺术表现力
|
4
|
5. 建筑的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美
|
2
|
6. 建筑形象的个性与结构形式特征
|
2
|
7. 结构外露的艺术处理
|
2
|
8. 未来建筑造型
|
2
|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编写课程讲义
主要参考书:
[1] 比尔.阿迪斯. 创造力和创新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P.L. 奈尔维.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3] 托伯特.哈姆林.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六、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初步了解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以某一栋具体的建筑为例分析它的力学之美。创造性提出未来建筑的造型。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出勤、随堂测试、学生互评、课外
期末考核: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