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士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Intellectuals in ancient China
课程所属模块: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原模块:历史与文化)
主讲教师:苗田 职称:讲师
所在院系:文学院 联系电邮:mtiaoian@163.com
|
|
一、 教师简介:
研究领域为美学文艺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曾开课程有"西方文论"、"文学概论"、"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研究"等。
致力于思维能力训练与人文潜质启发,主张穷读深思,博观约取。
教学与科研成果:
发表高等教育研究"人文学科的制度困境"等论文;
发表"文学终结论争的存在论反思"、"宋代士人格精神与'道'"、"苏轼人生的质相与根源"、"乡村文艺向都市的迁移与变异——基于一种现代性的考察"等学术论文十多篇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士群体及士文化的了解,掌握一些比较专门的传统文化知识,从一个侧面解读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形成机制及表现形态,澄清一些流行观念对古代文化精神的误读,思考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文明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士身份的历史溯源及群体的形成,士的身份特质及文化性格解析,其次是在历史上士人身份在春秋、秦汉、中唐、北宋和明代的几次转变,下及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成。通过选取文化历史中比较有开创性的知识分子为典型,以文化历史的演进为经,群体性格变化为纬,文化与性格相互阐释,点面结合,沿波讨源,力图在士人群体命运和反应的考察中解读中国文化演进的内在理路,为学生描摹一幅中国文化演进的主体轮廓,思考作为新时代的知识者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安排及内容 |
学时 |
1. (一) 士文化清源 ( 3 学时) 1、选题缘起(导论) 2、士的缘起 3、身份基因 4、士的职责及修养 重点:士的身份 (二) 士的流变 ( 3 学时) 1、周公制礼与士的价值转换 2、所谓"礼崩乐坏" 3、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重点:礼崩乐坏与中国的"轴心时代" (三) 混战时代的士群体 ( 3 学时) 1、士群体的分解、所谓门客 2、策士和学士 3、武士、墨家 4、隐士 重点:策士的价值观念及问题 (四) 大一统政治的建立与士的存在转换( 3 学时) 1、秦汉对士的处置进路士的生存策略 2、士的知识分子化 3、孔子对士价值的新释(墨家与儒家的统合) 4、士价值观的趋同 重点:孔子在士价值观转换进程中的意义 (五) 魏晋:清流的形成 ( 3 学时) 1、从汉末开始的新文化 2、自我世界的开掘 3、从党锢到礼法 重点:魏晋士人的精神探求 (六) 陶渊明:一个文化意象 ( 学时) 1、从清流到请谈 2、陶渊明的选择 3、作为价值寓言的陶渊明 重点:陶渊明的文化史意义 (七)唐至宋:知识分子的空间变化与挣扎(一)( 3 学时) 1、《中说》 2、孔子地位的变化与内涵 3、唐代官制与选举(科层制与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化) 重点:官制、选举与知识分子身份定位 (八)唐至宋:知识分子的空间变化与挣扎(二)( 3 学时) 1、韩愈和柳宗元(附李商隐) 2、白居易:宋人先声 重点:理解李商隐和白居易 (九) 有宋:日晕下的光明时代 ( 3 学时) 1、国策与政权:文官时代 2、权力与人格(道学家、经学家与文人) 3、道统之"道" 4、王安石与苏轼 重点:王安石变法与苏轼人生的标本意义 (十) "皇明":知识分子人格的裸摛 ( 3 学时) 1、朱家天下(王冕、刘基、高启、方效儒) 2、《报刘一丈书》 3、张居正、王阳明、海瑞、李贽 重点:明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裂变及其影响 |
|
五、教材或讲义或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论》、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论》
六、课外学习要求:
1、随课称进度阅读参考资料
2、必要时可作一些调研
七、考核方法:
平时考核:出勤、随堂测试、学生互评
期末考核: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