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创建日期 2012-08-11 郭水林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 万旺根

来源:上大校报 - 702(2012-06-11)

 

19945月新上海大学组建以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钱伟长校长办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规模有所扩大,结构更趋合理,办学特色不断升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上海大学已经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我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
  上海大学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告诉我们,要继续坚持"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社会、为国家建设服务,教学与科研必须相互结合,构建跨学科平台,建立教与学的互动机制,提倡教学相长。在新上海大学,一批批优秀学子在自主选择中成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国际化视野、创新思维等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
  随着国家发展快速转型,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四大中心",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已不再是原有培养模式所能支撑。我们清醒地看到,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综合性大学学科多样性的优势和魅力;进一步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交叉学科平台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最大程度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构建教与学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
  当前,我们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钱伟长教育思想。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人类、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要重实践、重创新。钱校长所创立的一整套办学理念,是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宝贵的财富。
  要在广大教师和干部中,强化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任务的意识。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大学里,培养人才是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功能,缺乏人才培养功能,大学将不复存在。我们应该知道教给学生什么?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这是高校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上海大学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将来能够独立地到未知领域中工作的人。这个目标非常清楚,改革就是要找到一条途径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激活点在于体制机制。
  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如果没有适应市场需要、仍然僵化,那么教师的创造性与创新空间就不能得到发挥,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就无法被调动起来,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要求。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实际上就反映了机制在起作用。现在,我们实施的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就是在学生招生(校内分流)与办学过程中,引入符合市场规则的竞争机制。由学生的选择来决定院系专业的发展甚至去留,激发办学积极性,这样才能逐步改变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
  对教师而言,就是改变固有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让他们一生受用;对学生而言,就是改变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但前提是要构建广阔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习惯;对学院而言,要改变过去那种"服从调剂"的滋润活法,不至于到""真的来了时措手不及;对领导者而言,就是要在外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运用智慧在内部环境作改变。这些改变,足以让我们在未来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也是核心力量和灵魂,有效构建教师互动交流平台,听取教师意见,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是我校取得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务处已经召开了多次教学研讨会,也已举办了氛围宽松自由的首期教师教学沙龙,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和平台,政策制定之前多听取基层一线教师意见,使决策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及更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通过2011年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大一学生更加充满朝气,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在与一线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大学文化和创新精神,学生中凸显了一批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可喜现象。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新生研讨课、通识课等新形式课程教学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精神可嘉的教师。他们充满激情,投身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他们也空前感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思想火花,他们梦寐以求的这种教学状态和环境,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要教好学生的激情。
  迫于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压力,各个教学单位也不得不求变,以适应新的需要和发展,明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新气象,带来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教育教学的春的气息。
  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我们将在校领导正确指引下,继续努力工作,构建更加合理的通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社会需要、面向未来、具有宽广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新认识
下一条:换一个角度就是新景—— 新生研讨课教学有感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