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框架
上海大学大类招生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实施,不仅是管理体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次的转变。通识教育的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前瞻性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根据学校大类招生要求,学校凝练出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理学工学三大通识课程领域。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起,我校在原有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新增“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模块。新入学的本科生须根据各学院/专业在此三大领域的六个模块中规定的通识课程学分要求,选择相应模块中的课程,修满规定学分。
人文社科类 |
经济管理类 |
理学工学类 |
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 |
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 |
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
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 |
|
|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
|
|
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
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
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领域,培养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和眼光认识事物;使学生了解哲学分析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沟通和交流能力。
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
主要涵盖政治、法学、社会等学科领域,引领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借助于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思考,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主要涵盖影视、艺术、美学等学科领域,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利用艺术经典的教育功能,引导、熏陶、塑造、培养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以美育促德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其心智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艺术经典成为学生发展的软实力。
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
主要涵盖经济、管理、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领域,引导学生在宏大视角下观察人类社会经济的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观念、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的人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主要涵盖数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使学生能科学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造福人类。
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主要涵盖理工、经管、艺术与人文等多学科领域,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实现创新创业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应与国际国内形势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并掌握创新与社会、创新与法律、创新与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与项目管理、创新与创业的生涯规划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
2014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原通识课调整为通选课,并遴选了首批核心通识课。2014级本科大类新生启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即根据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在三大领域的六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通选课与核心通识课,修满规定学分。